科普学堂

人参

  人参,多年生草本植物,喜阴凉、湿润的气候,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~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。由于根部肥大,形若纺锤,常有分叉,全貌颇似人的头、手、足和四肢,故而称为人参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、地精、神草。人参被人们称为“百草之王”,是闻名遐迩的“东北三宝”(人参、貂皮、鹿茸)之一,是驰名中外、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。
  物种概况
  濒危物种。人参为第三纪孑遗植物,也是珍贵的中药材,是“东北三宝”之一,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。长期以来,由于过度采挖,资源枯竭,人参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,因此以山西五加科“上党参”为代表的中原产区即山西南部、河北南部、河南、山东西部等地的人参早已绝灭。目前东北参也处于濒临绝灭的边缘,因此,保护本种的自然资源有其重要的意义。 
  人参已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,长白山等自然保护区已进行保护。其它分布区也应加强保护,严禁采挖,使人参资源逐渐恢复和增加。东北三省已广泛栽培,近来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省区均有引种。 
  植物形态
  多年生草本;主根肉质,圆柱形或纺锤形,须根细长;根状茎(芦头)短,上有茎痕(芦碗)和芽苞;茎单生,直立,先端渐尖,边缘有细尖锯齿,上面沿中脉疏被刚毛。伞形花序顶生,花小;花菩钟形,具5齿;花瓣5,淡黄绿色;.雄蕊5,花丝短,花药球形;于房下位,2室,花柱1,柱头2裂。浆果状核果扁球形或肾形,成熟时鲜红色;种子2个,扁圆形,黄白色。 
  生境分布
  多生长在北纬40~45度之间,1月平均温-23~5℃,7月平均温20~26℃,耐寒性强,可耐-40℃低温,生长适宜温度为15~25℃,积温2000~3000℃,无霜期125~150天,积雪20~44厘米,年降水量500~1000毫米。土壤为排水良好、疏松、肥沃、腐殖质层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,pH值5.5~6.2。多生于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,郁闭度0.7~0.8。人参通常3年开花,5~6年结果,花期5~6月,果期6~9月。 
  地理分布:吉林、辽宁、黑龙江、河北(雾灵山、都山)、山西、湖北。 
  植物栽培
  生物学特性 喜寒冷、湿润气候,遇强光直射,抗寒力强。种子可阴干贮藏,种胚有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特性;前者要求20-10℃变温,后者需要2-4℃低温,需时各为3-4个月,没有完成后熟的种子不能发芽。对土壤要求严格,宜在富含有机质,通透性良好的砂质壤土、腐殖质壤土栽培,忌连作。 
 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为主。催芽,将1份种子混拦3份河沙,用新高脂膜600——800倍液喷雾土壤表面,提高出苗率。随即装入催芽箱中,置于室内或室外适当场所催芽,注意经常检查翻倒,控制好温度和温度播种,吉林抚松常于6月下旬播干籽(上年采收干藏种子),移栽,春栽或秋栽。春栽于4月中、下旬、宜于越冬芽萌发前栽完;秋栽于10月中、下旬,宜于土壤封冻前栽完。随起,随栽,一般按行株距(15-30)×(6-12)cm,平栽或斜栽,覆土5-9cm。搭棚分全荫棚、又透棚、单透棚或双透大棚等荫棚种类,可根据气候、土质及地势条件选择。 
  田间管理 畦面覆盖,出苗后,盖碎稻草或半腐熟落叶,松土除草,一般每年进行3-5次,防止土壤板结,消除杂草病株,培土扶苗。追肥,开沟根侧施有机肥。疏花摘蕾,留种田,开花初期疏掉1/3-1/2花序中部花蕾;生产田,开花前全部摘蕾。越冬防寒,封冻前畦面培土或覆盖落叶,厚5-15cm。参畦四财或风口处搭设防风障,以防冻害。
  注意事项 整地下种后,用新高脂膜喷雾土壤表面隔离病虫源,提高出苗率。 出苗后,松土除草消除杂草病株,培土追肥,疏花摘蕾向叶面上喷施药材根大灵使根茎快速膨大,药用含量大大提高。加强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并喷施新高脂膜增强防治效果。 
  人参分类
  1、从植物学上人参的种类可以分为两种: 
  一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;一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。 
  2、从中药炮制学上和功效上而言,人参可以分为:生晒参 红参 野山参 西洋参 
  3、从人参的产地来分,人参可以分为:吉林人参,朝鲜人参(又名:高丽参,别直参)以及西洋参。 
  参须:以红参须为多见,性能与红参相似,但效力较小而缓和。 
  生晒参:性较平和,不温不燥,既可补气、又可生津,适用于扶正祛邪,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。 
  白参(糖参):多选用身短、质较次的高丽参,用沸水烫煮片刻,浸糖汁中,然后晒干。 
  白参(糖参)的功效:性最平和,效力相对较小,适用于健脾益肺。 
  野山参:无温燥之性,大补元气,为参中之上品,但资源少,价值昂贵,很少用。 
  红参:用高温蒸汽蒸2小时直至全熟为止,干燥后除去参须,再压成不规则方柱状。红参的功效:温补。补气中带有刚健温燥之性,长于振奋阳气,适用于急救回阳。 
  药材性状
  生晒参: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,长3~15cm,直径1~2cm。表面灰黄色,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,下部有支根2~3条,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,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。根茎(芦头)长1~4cm,直径0.3~1.5cm,多拘挛而弯曲,具不定根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(芦碗)。质较硬,断面淡黄白色,显粉性,形成层环纹棕黄色,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。香气特异,味微苦、甘。 
  生晒山参: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,呈人字形、菱形或圆柱形,长2~10cm。表面灰黄色,具纵纹,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,支根多为2 条,须根细长,清晰不乱,有明显的疣状突起,习称“珍珠疙瘩”。根茎细长,上部具密集的茎痕,不定根较粗,形似枣核。 
  药性论述
  性味归经:性平、味甘、微苦,微温。归脾、肺经。  
  功效:大补元气,复脉固脱,补脾益肺,生津止渴,安神益智。[1] 
  主治:劳伤虚损、食少、倦怠、反胃吐食、大便滑泄、虚咳喘促、自汗暴脱、惊悸、健忘、眩晕头痛、阳痿、尿频、消渴、妇女崩漏、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,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。 
  用法用量:内服:煎汤,3-10g,大剂量10-30g,宜另煎兑入;或研末,1-2g;或敷膏;或泡酒;或入丸、散。[1] 
  用药禁忌:实证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。反藜芦、畏五灵脂、恶皂荚,应忌同用。